·
作者: 2016-05-01 来源:中国国际装置艺术学术论坛组委会
FAI第三届中国国际装置艺术学术论坛研讨会
摘要:2016年4月29日下午,“同曦”FAI第三届中国国际装置艺术学术论坛研讨会在今日美术馆召开。与会嘉宾的批评家及策展人包括:王端廷、黄笃、李晓峰、吴鸿、单增、邵亦杨、王春辰、付晓东、盛葳、王萌、刘钢、夏彦国、邱敏、谢慕、王麟、马得。研讨会议由批评家贾方舟主持。
回顾现代艺术的发起可以说是反学院派的思路,在这个过程当中,实际上有一个相悖的问题-艺术是否可教?作为中国现代雕塑教育的摇篮-中国美院雕塑系1928年建立之始既承载着历史的责任。2003年我从德国回来在国美雕塑系参与创建的纤维与空间艺术工作室。当然,在一个具有80多年以具象雕塑教学为主体的雕塑系展开拓展性工作还是有一定的挑战性。虽然学院有些专业和科系一直在不断调整更新,如纤维与软雕塑、装置艺术的教学实验,对于雕塑系范畴中在材料使用上的拓展,观念的更新,三维空间概念以及对物品的认知都起到了一些突破性工作。针对艺术院校教育和作为在一线教学工作的教师,在教学转型时期,如何把现当代艺术融入教学当中,推进年轻人对于艺术的拓展也是当务之急。在这个过程中,学院给我们更多的可能性拓展和跨学科实验性研究创造了可能性。对于学院来说传统科系架构的改变也同样具有挑战性,相对于社会还是比较保守。
目前,在艺术院校的主导老师群体基本都是在中国接受的比较传统的教育理念,让这一代去认知装置艺术,拓展出完全新的观念、建立当代性的思维或工作习惯还是比较困难的,纵使有少数到国外学习或研究,但在实际工作中去转化观念还是不太容易,从中去消解固化的艺术认知,过程也存在一定难度。作为一个艺术实践者和专业老师,时常纠结。当时我从浙江美院油画系毕业到德国后发现那儿的学校并非那么僵化的划分艺术的门类,绘画、雕塑、版画等都隶属自由艺术这个系统,艺术教育进行的是不受传统约束的跨界思维模式。
装置艺术,若从艺术史的视角来讲,它的概念似乎早已固化并逐渐变为“古典”。今天在这里我们继续对其进行主体讨论似乎有一定的过时和危险性!装置艺术早期缘起是反商业化、反权威、反传统观念,倡导非博物馆形式或非画廊商业体系的价值观。这关乎一个在场性问题,当然,目前在中国来讲在场性,如何用装置这种方式让艺术家更自由的工作,还是非常有意义的。
视觉组织能力我认为对于装置艺术本身来讲非常必要的,装置艺术不管其与雕塑的发展关系如何,核心的问题我认为它具有跨越性和包容性。现在我们的艺术院校基本还以技术化、描摹为主导,大都是根置于比较传统的工作模式,可以说对空间概念训练比较少。如何让更年轻的一代,在学习工作中进行装置艺术研究与实践,必要的教学改革对整个艺术促进是非常有必要的。
另外,刚才有人提到艺术生产,作为艺术家我认为“生产”这个词汇很容易产生歧异,生产的重复性与艺术家创造性的工作是有巨大的不同,因为艺术创作需要可能偶然性或者非商业模式来限定,我相信很多有创建的艺术家会试图逃脱这种“生产”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