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News

·
作者:中国国际装置艺术学术论坛 组委会  2014-12-30    来源:

第二届中国国际装置艺术学术论坛

摘要: 20141123日下午,由中国对外文化交流协会、国家当代艺术研究中心、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研究主办的2014中国国际装置艺术学术论坛在上海龙美术馆正式举行。本次论坛由王端廷主持,邀请与会的嘉宾有(按照姓名拼音排序):段君、高岭、胡斌、黄笃、贾方舟、梁克刚、李晓峰、邱敏、盛葳、邵亦杨、单增、王端廷…

20141123日下午,由中国对外文化交流协会、国家当代艺术研究中心、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研究主办的2014中国国际装置艺术学术论坛在上海龙美术馆正式举行。本次论坛由王端廷主持,邀请与会的嘉宾有(按照姓名拼音排序):段君、高岭、胡斌、黄笃、贾方舟、梁克刚、李晓峰、邱敏、盛葳、邵亦杨、单增、王端廷、吴鸿、张晴。


单增 中国美术学院教授

单增:今天我们探讨装置艺术,其实非常尴尬。因为现在中国的艺术教育和入学考试还是运用很传统的方式。在西方艺术院校常把很多的美术专业如绘画、版画、雕塑、影像媒体都纳入到自由艺术系。在我们的艺术院校的教育系统里,专业越分越细,把艺术当技术在教。装置艺术这门综合性很强的艺术形式,我们的学科分类中没有这样一个专业界定。我觉得从专业角度来讲,装置艺术是多学科、多材料的跨界、跨媒的三维空间艺术。它跟传统的雕塑有着密切的联系,但在运用空间和材料方面更为自由,形式更为丰富。从技术层面塑造本身是“塑”和“雕”的概念,从传统雕塑概念本身来看装置艺术的可能性,是可以借助雕塑的形态、材料和语言,但是我认为核心问题,传统雕塑关注的是造型本身,以及各种材料介入。因为我在雕塑系纤维与空间艺术工作室工作,尽管进行有别于传统雕塑的研究,但在教学中不得不对传统雕塑造型进行解析。目前很多雕塑系同学也热衷于装置艺术的试验,这次展览我工作室的一位毕业生褚煦也有作品参加。

从艺术教育背景来看,我认为中国的装置艺术还存在很多非常幼稚情况。目前的艺术院校的课程设置还是比较保守,课程陈旧,教师们的专业背景基本都是接受传统的艺术教育,在学校里普遍没有受过装置艺术的训练。很多年轻艺术家也不容易,在进行装置艺术创作中一直在摸索中和行为中体会,通过展览和专家的梳理和评论来进行自我认证,增强一些自信心。我希望通过这样好的展览,有思考性的研讨会,来反馈学校教学和艺术教育,来促进中国艺术教育对当代艺术自由的争论。

另外,就今天讨论的装置语言,以及语法、逻辑的关联性,这一点我认为需要回溯非常有意思的背景。装置艺术的出现首先是它的非博物馆性特征,就像黄笃刚才提到装置艺术与激浪派、贫困艺术的关联,当年更多的都是在反权威,反商业的理念中关注对物质性本身的认定。通过装置形态呈现的这种非商业性和抵抗对权威或者是对传统艺术概念的颠覆,可能从现成品、垃圾废弃物这个角度,把消费的时代,或者是工业化时期它产生的材料和物质性的一种批判。其中更多的是对自由精神的理解。

我非常关注到展览中有几位艺术家用塑料袋、织物、气球,胶带等一些软材料进行的创作。因为去年在浙江美术馆和中国丝绸博物馆,我参与策划了2013首届杭州纤维艺术三年艺术展。织物等软材料被运用到雕塑和装置艺术中已经有一定的历史,1960年代壁挂艺术从平面挂毯转化走入空间,作为很好的载体和装置艺术紧密相关。作为一种跨媒材艺术形式,织物/纤维艺术正如装置艺术,其实它们都是个非常宽泛的艺术概念。

举办这样一个展览非常不容易, 装置艺术本来是抵抗商业性的,但在中国又必须牵涉到具体的一些商业运营,不得不面对这样一个状况。从收藏的角度来讲,它本身占据一定空间,收藏性就很难。虽然今天中国的博物馆建设欣欣向荣,但也没有这么多收藏空间承载这些作品,况且专业性、学术性的博物馆并不多。正如一流大学并不只是一堆大楼,博物馆也并不只是土豪思维建个大房子。希望通过这样一个研讨,协同教学实践等不同领域能有一个专业性梳理,并从社会学、虚拟空间,无纸化等层面,解读装置艺术承载的物质本身,以及精神性和经济层面的一种认知。装置艺术的跨界性状态,引导我们拓展性、非边界性思维。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