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家Critic


朱青生
19782月-19822   南京师范大学美术系油画专业·学士
19822月-19851   中央美术学院美术史系·硕士
19906月-1995   德国海德堡大学美术史研究所·博士
19852月-19876   中央美术学院助教、讲师
北京大学教授、现任北京大学汉画研究所所长,《中国汉画研究》学刊主编,北京大学视觉与图像研究中心主任,《中国网》专栏作家、专家,《中国当代艺术年鉴》主编等
朱老师自幼从师研习中国传统国画和接受学院派素描色彩训练,并作为文化大革命以后的第一届大学生进入南京师范大学美术史系油画专业。在大学二年级时接触现代艺术,从而进行理论和实践上的实验艺术探索。
1982年获得学士学位,随即考上中央美院从事当代艺术和现代艺术的研究,并参与正在兴起的现代艺术运动。1985年获得硕士学位后留校任教,成为当时“八五美术运动”的主要领导人物,成为六十年代出生的一批著名艺术家的年轻导师,并组织和筹办中国现代艺术学会以及参与筹办中国现代艺术大展。1986年主持中国现代艺术档案至今。1987年调任北京大学之后,率先开设为期一年的《现代艺术》课程,提出“反传统是大继承”“现代艺术的华(中国)化”等命题,为推动中国的实验艺术、行为艺术等做了许多开创性的探索。后留学德国海德堡大学,1995年获得哲学博士学位,随即回北京大学继续任教。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中期以来,致力于推动现代艺术的发展,对现代艺术的国际困境的 突破、现代艺术在中国现代化建设中的必不可少的作用和民族素质教育中的作用做了理论阐释、展览、活动的策划和推进、艺术史的研究以及艺术创作的实验,坚持 将学术研究、组织活动、实践创作三方面的活动放在世界艺术的前沿范畴来进行。在学术上结合中国的国学研究和中国艺术史中的自觉研究。在理论研究上,论证了 中国艺术和西方艺术的根本区别,并担任首席专家参与建立中国第一个世界艺术馆——世纪坛世界艺术馆,担任总撰稿完成中央电视台的十二集大型纪录片《卢浮 宫》的拍摄,并通过对《艺术史》、《世界艺术地图》等大型图书的翻译和引进,指出了当代艺术沿着西方艺术概念和逻辑单向发展的局限,提出了世界艺术的新的 理论构架,成功领导了对
2016年第34届北京世界艺术史大会的申办,并把中国当代艺术的研究推向了与西方当代艺术研究分庭抗礼的地位做出了学理上的解释和批评上的准备。
主编《中国当代艺术年鉴》,对中国当代艺术的实验活动和存在问题进行了有系统的 收集、评论。曾担任中国批评家年会轮值主席、中国当代艺术国际论坛的中方主席,主持了多种关于中国当代艺术的问题讨论和理论研究。策划了多种展览,并将超 越世界当代艺术现状的第五次革命贯彻到各种活动和展览的实践中。在创作上坚持进行当代艺术原创性突破,并积极推进根源于中国艺术传统但又超越西方抽象艺术 的第三抽象,并在行为艺术和网络艺术的新媒体中做出了《洗黄河》、《漆山》、《滚!》等有影响的实验艺术活动。

分享按钮